台灣 寒假遊高雄台南(2023-01-28~02-01) 台南安平 安平古堡(熱蘭遮城遺跡)

教科書上的古蹟,每個小學生當然一定要來一次啊~~~~~~

造訪日期:2023/01/30(一)


安平古堡是「熱蘭遮城」的遺跡,這個遺跡歷經的歷史是台灣歷史上非常重要的轉戾點之一

1631年4月至隔年2月,鄭成功與荷蘭人在此地交戰、對峙、圍城,歷時9個月,最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最高長官揆一(Frederick Coyett)」投降,也讓鄭成功完全站穩了在台灣的腳步。
大員港圖,取自熱蘭遮城wiki
這棟建築是「熱蘭遮城博物館」,我小時候還沒有這棟,應該是後來才有的。
取自安平古堡wiki:
熱蘭遮城博物館,位於臺灣臺南市安平區安平古堡內,原是建於1882年的安平稅務司公館,臺灣日治時期曾改為稅關俱樂部、臺南史料館。二次大戰後,該建築曾作為安平區公所使用,後來因納入安平古堡古蹟範圍內,安平區公所便遷走。
2003年推動「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計畫時,決定修復稅務司公館,改為熱蘭遮城博物館,於2009年5月開幕。
台南安平 安平古堡(熱蘭遮城遺跡)
安平古堡園區外圍新建了一條類似護城河的小溪,視覺穿透性絕佳,把安平古堡與外界的連結性變強了。
台南安平 安平古堡(熱蘭遮城遺跡)
這道牆是古蹟中最有歷史的部分了。
這是熱蘭遮城的外城南側城壁殘蹟,是目前原熱蘭遮城保存最為完好的遺跡了;其他還有一些當時的殘壁,不過均散佈於安平周圍各處,有些甚至就在民宅邊上,有興趣可以在附近繞繞尋寶。
台南安平 安平古堡(熱蘭遮城遺跡)
1975年增建了三角紅頂的四層樓高瞭望台,也成為安平古堡的最顯著地標(:p),這個瞭望台被號稱是古蹟殺手,因為它與古蹟的該有的懷古風格完全格格不入啊~~~~~~
台南安平 安平古堡(熱蘭遮城遺跡)
這面牆壁要多拍幾張,太重要了啊~~~~
台南安平 安平古堡(熱蘭遮城遺跡)
回停車場,會經過「東興洋行」,門口那兩顆大樹非常吸睛。
節錄自wiki(東興洋行):
德商東興洋行位於臺南市安平區,原名為「Julius Mannich & CO.」,是德國人商人東興(Julius Mannich)與彼得森(J. Peterson)所開設。該洋行的主要業務是經營糖與樟腦的出口,也代理輪船運輸的業務,為安平五洋行之一。現在該建築是「安平外商貿易紀念館」,展示安平港昔日外貿的歷史。
台南安平 東興洋行
把歷史補在最後..........
節錄並改寫自wiki(鄭成功攻臺之役):
早在開戰之前,鑒於中國情勢不穩(清軍與明鄭交戰),荷蘭東印度公司便對鄭成功攻台有戒心,故於1660年7月,巴達維亞總督派遣范德蘭(Jan van der Laen)率600人前往台灣協防。鄭成功聽聞荷方兵力調度後,暫緩攻台計畫;期間大員議會亦派遣使者前往廈門詢問,鄭成功對使者否認意圖攻台。雖然揆一不採信此否認,但范德蘭堅持無交戰風險,便於1660年2月離開台灣,僅存兩艘船艦、一艘快艇聯絡船、一艘平底船、兩名隊長與其他荷軍共1500人防守台灣
要知道當時船隻是以風帆為動力,風向對於船隻航行極為重要
2月范德蘭一離開,東北季風停歇,鄭軍判斷在台荷軍無法藉風勢前往巴達維亞求援之後,隨即展開攻勢
當時台南海岸圍成一片名叫台江的潟湖內海。沙洲間水道多淤淺難通大船,只有鯤身半島旁的港道(南水道)為主要進出通路,而荷方在此築有熱蘭遮城守衛。台江偏北處,北線尾沙洲和北方沙灘間,則有一條淤淺的鹿耳門港道,底下是堅硬的鐵沙,船隻觸之即沉,因此荷軍並未派兵把守。
1661年4月底,鄭成功率領25000大軍自金門橫渡台灣海峽,藉由大潮由鹿耳門水道進入臺江內海發動攻臺之役。在海戰中,數百艘戰船與荷方兩艘船艦與兩艘小艇對戰,荷蘭方因寡不敵眾而脫離戰場,此海戰中,鄭軍1000多名士兵陣亡;另外,荷方有艘通報艇(Maria)脫離戰場後,直奔巴達維亞報訊
普羅民遮城(赤崁樓)的陸戰中,荷方軍官(Thomas Pedel)輕敵誤判形勢,主動求戰,導致100多名荷蘭士兵,遭4000多名鄭軍圍攻戰死。之後鄭軍以1萬士兵包圍普羅民遮城內僅140名荷蘭士兵,雙方兵力差距過大,普羅民遮城內士兵投降陷落。
鄭成功攻臺之役地圖,取自wiki
隨後,鄭軍進逼熱蘭遮城,攻城戰中,揆一率領1500人面對10倍於以上的鄭軍,憑藉武器優勢與堅固防禦工事,堅守不出,鄭軍一時也無力攻入。
期間鄭軍陣亡超過千人以上、受傷800多人,仍無法攻下熱蘭遮城。鄭成功眼見該城易守難攻,改變戰略,轉為封鎖熱蘭遮城,並派軍赴各地屯墾,以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期間東印度公司也自基隆調派船艦救援,但被鄭軍擊退。
時至6月,巴達維亞總督終於收到Maria號帶來大員遭鄭成功進攻而大敗的訊息,派出指揮官卡烏(Jacob Cauw,但此人無實戰指揮經驗)率領援軍來援。
8月,9艘荷蘭船艦載運8個月糧食、725名荷蘭援軍來到台灣,此時鄭軍因為尚在各地屯墾(鄭軍完全沒想到東印度船艦可以自巴達維亞逆風航行至台灣),外圍守軍不足,讓荷方順利完成補給。獲得援軍的荷方,氣勢大振,主動出擊,但在淺窄的內海交戰並不順利,荷方武器遠距優勢無法發揮,雙方互有100多人陣亡。經此一役,荷方士兵數量大減,只能保守應對。為求突破僵局,耿繼茂(清初三藩之一)與揆一提出清荷同盟,由清帝國掃除中國沿海鄭軍,藉此解除包圍。
荷蘭米德爾堡澤蘭博物館收藏,揚·布勞(荷蘭語:Joan Blaeu)繪製的1644年大員市鎮鳥瞰圖,取自wiki(安平古堡)
於是揆一任派援軍指揮官卡烏擔任此任務,卡烏率領當下火力最為強大的3艘船艦與滿滿的2船作戰物資,預定前往福州運載清帝國士兵後,回到大員協同作戰。但萬萬沒想到,卡烏卻在抵達澎湖後,便藉口避風不出,最後甚至自行返航回巴達維亞!! 只有3艘船艦回到大員支援.......
這下除了城內兵力大減之外,連帶最精良的軍火與糧食亦被帶走大半,加上城內傳染病叢生與缺糧,導致熱蘭遮城守軍士氣幾乎潰散,陸續有荷軍向鄭軍投降。
日耳曼土地測量師卡斯巴·司馬爾卡頓(德語:Caspar Schmalkalden)繪製的1648年大員市鎮鳥瞰圖瞰圖,取自wiki(安平古堡)
藉由投降荷軍(Hans Jurgen Radis,此人為日耳曼傭兵)的情報,在三方砲擊攻勢掩護下,鄭軍成功奪下戰略要地:烏特勒支碉堡。此碉堡陷落後,便可居高臨下射擊熱蘭遮城的各個附城,至此大勢已去,荷軍士氣徹底瓦解,揆一放棄抵抗,要求和談,最終交出熱蘭遮城。
於1662年2月9日,1000多名荷蘭人登上8艘荷蘭船艦,揆一將熱蘭遮城鎖匙交給鄭成功,荷蘭人正式離開臺灣,鄭成功建立了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
交戰過程中,由於鄭軍各處屯兵時,與當地原住民族群衝突導致大量傷亡,鄭成功便遷怒於先前在赤崁投降的超過500名戰俘,幾乎全數予以屠殺。未處死的女性則被當成奴隸,賣給軍人當作妻子或妾室。
而揆一回到巴達維亞後,因而失去台灣被公司究責,流放至班達群島(Banda,位於現今印尼東部),歷經9年流放後才在兒子與友人幫助下獲得特赦。著有「被遺忘的福爾摩沙」,書中譴責東印度公司高層怠忽職守、拒派援軍、延誤時機,才使台灣淪陷,是後世研究本次戰役的重要參考資料(但也要考慮書中是否有醜化他人之嫌)。

雖然在大航海時代中,西歐的科技實力明顯勝過東方一大截,但鄭成功的犯險奇襲、東印度公司內部階層鬥爭、揆一對援軍的使用方式竟然是捨棄大海對戰的優勢改於狹小的內海決戰、指揮官脫逃、揆一與其同僚(無論是范德蘭或卡烏)間的人際關係極差,以上種種因素皆種下了此戰役的荷蘭敗北的結局.......

除了大量的漢人移入,鄭氏政權的最大影響莫過於:為台灣帶來了明帝國政治制度與儒家思想,令漢人文化成為台灣主流文化,某種程度來說,這大量消滅了原本台灣多元文化相處模式............

由於鄭成功建立了在台灣的政權,導致清帝國為了消滅海上的可能威脅,最終派兵攻滅鄭氏政權,進而讓台灣的一部分納入清帝國的版圖內。直到此時,台灣這塊土地與中國政權才正式出現了連結。

此戰可謂影響極為深遠,下一場要影響台灣的戰役大概要等到甲午戰爭了......

能在安平古堡,講述當時鄭成功與荷蘭人交戰的歷史,對我與小孩都是最棒的體驗!!